
按常规想法,这么多天不进食,不知会饿成什么样呢。辟谷关键的就是怕顶不住饥饿。一旦顶不住饿,中途吃了任何食物,那就是辟谷失败。但是,十四天的历程,我竟然没有很强的饥饿感。就算有时饥饿感带着较强的威力来袭,我凭借自己的意志再辅以吞气等功课,也可以。其实,我并没有钢铁般的意志。曾经自嘲:如果在年代,一旦我被敌方俘获,结局只有一种:叛变。因为,实在太可怕了,只要一想到烧得通红的烙铁之类的刑具,我就不寒而栗。得,为免受皮肉之苦,还是赶紧招了吧。
养生,得养心,养心必须是静心,心不动,满树开花。世界卫生组织调查结果,76﹪的由情绪引起的。患,就是心想的太多了,一串的心事,想多了,人就会出问题,心不静,外敌就会入侵,身体一样哦! 病,是心出问题,病字里面的字是“丙”字,五行里丙属于火,火会攻心,心有问题,人就会生病。
辟谷主要类型辟谷服气辟谷主要观点辟谷食气主要是采用绵长柔细的呼吸方法。这一方法来源于仿生吐纳,所以又叫做龟息。道家认为,乌龟之所以是因为它“食气”。气在内循环不止,不可或缺。气的运行包含着最深奥的秘密。古籍中说“食肉者勇敢而悍,食谷者智慧而巧,食气者神明而寿,不食者不死而神”。在辟谷之前首先练习“服气”,不仅能抵御断食带来的饥饿与虚弱,还能使人精力旺盛,益寿延年。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了两件举世瞩目的气物:导引图和《却谷食气篇》。前者是绘有各种导引姿势的彩色帛画;后者是记载辟谷食气具体方法的帛书,为我国部辟谷疗法专著。据考证,帛书是汉初的写本,大约在高祖惠帝时期(前206—188),详其内容,可能是先秦时流传下来的古逸书。典籍中的有关记载

辟谷,作为一种养生方法,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但是,大家对于辟谷的理解和认识,往往只是停留在朦胧的阶段。究其原因,一方面,因为辟谷作为道家的一种养生长寿方法,从古至今都带有一定的神秘性,在传承的过程中也有一定的保密性,并未被大多数普通百姓所接受。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普通百姓获取知识途径和速度可谓极大方便,一些非专业的辟谷机构通过网络发布的关于辟谷的文章,在质量上参差不齐,很多具有明显的错误,误导了不少辟谷爱好者。
“辟谷”,又称却谷、去谷、绝谷、绝粒、却粒、休粮等,源自方仙家养生中的“不食五谷”,即不吃五谷杂粮,而以药食等其他之物充腹,或在一定时间内断食,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养生方式。
辟谷,常与服气相联,称服气辟谷。服气,顾名思义就是服食空气,后受道家思想影响,而称服食精气或天地元气。这是以气代食之功,服气辟谷法是道教历来讲究的道法,从汉代起就有道士服气辟谷的传说,而且历朝历代仿效者不乏其人。
下午抄经时灶加剧,我只好停下手中毛笔再次。傍晚依旧步行、服气,但脚有点发虚,没再打太极拳。晚上帮我进行了特医,阵痛感暂停。到了睡前的时候,痛感又开始了,我把所有的意念放在痛感部位,吸气时聚集全身力量,呼气时冲在痛部,这样反复约15分钟,痛感由阵痛到刺痛,后感觉气流穿过痛处,痛感消除。那感觉非常舒服。我不禁赞叹这传承千年的自我疗愈养生法的神妙。第四天,我整体精神状态又很好了。每天必做的运动我一样也没落下,午后开始10多公里的远行。我虽不觉得饿,但怕远行会累,所以吃了2颗小红枣,一个核桃,路上带了一杯水和几粒小花生。
《旧唐书·隐逸传》载,唐道士潘师正居嵩山二十余年,“但服松叶饮水而已”,其徒司马承祯亦传其辟谷导引服饵之术。《旧唐书》记载一个叫王远知的人,修习吐纳导引之术,服食灵芝和白术等,活到百岁以上,且头发乌黑、步履轻捷。《宋史·隐逸传》载,宋初道士陈抟居武当山九室岩,“服气辟谷历二十余年,但日饮酒数杯”。《宋史·方技传》载,赵自然辟谷“不食,神气清爽,每闻火食气即呕,唯生果,清泉而已”,柴通玄“年百余岁,善辟谷长啸,唯饮酒”。
